文博(2019)

课程名称
  • 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
  • 文物学概论
  • 中国文物学概说
  • 考古发现与探索
  • 陶瓷科技考古的若干进展
  • e-考据与文史研究


教师简介

        彭林,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,获历史学博士学位。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、教授。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,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,兼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、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历史组成员。1993年起,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。彭林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、历史文献学研究,尤其是儒家经典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和礼乐文化的研究。近年以“郭店楚简与战国时代的礼学”和“清人的礼学研究”为重心,展开成体系的研究。著有《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》、《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》、《中国古代礼仪文明》、《古代朝鲜礼学丛稿》等。点校的文献有《观堂集林》、《礼经释例》、《仪礼注疏》等,已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。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太庙祭祀文化研究”;担任科技部“十五”重点项目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(预研究)”子课题“礼制起源研究”课题组组长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“《儒藏》的编撰与研究”中“礼学典籍整理”的负责人。在清华大学讲授开设的课程有“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”、“中国古代礼仪文明”、“青铜器研究初阶”、“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”、“中国通史——先秦两汉部分”(以上为本科生课程);“先秦两汉文献研读”(硕士生课程);“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研究”(博士生课程);其中“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”,获教育部首批“国家精品课程”称号。
        潘守永,教授,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。研究领域涉及文化人类学理论、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学等。代表作有《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》(主编)、《中国古玉文化》、《人类学通论》(合)、《世纪国宝II》(执行主编)、《佛教工艺杂项》等。为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、北京市民族教育“烛光杯”先进个人;2005年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。
        周晓陆,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,教育部历史学科学位点评审专家,南京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
        高蒙河,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、博导,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,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,日本书道教育学会和复旦大学中日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,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、中国考古学会会员,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,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,日本“弥生”文化研究会会员等,具有田野考古领队资格。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、文物考古中心主任、外事办公室主任、学生处处长、文学院院长助理、上海大学留学生处副处长、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等职。研究方向:先秦考古学、田野考古学、科技考古、考古地理学、文物鉴赏与研究、艺术考古。
        王昌燧,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、主任、博士生导师。
        黄一农,台湾清华大学教授,台湾“中研院”院士黄一农先生,1977年毕业于台湾“清华大学”物理系,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,至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。1987年改行任职于“清华大学”历史所,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、天主教史、明末清初史、海洋探险史、术数史和火炮史等领域。现为台湾“清华大学”历史所讲座教授、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。目前,黄一农先生正在撰写一部明清时期火炮史的专著。